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吃货从不孤单?

2017-05-02 陈心想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为什么吃货从不孤单?因为“祸不单行”呀。这是流传于吃货坊间的一个笑话。五一假期已溜走,不管是和亲朋约饭也好,宅着叫外卖也罢,古语常说“民以食为天”,凭你选择何种方式度假,唯独离不开吃。书评君节后第一天上班就和你聊聊吃。


说起来,“吃”大概是人类史上最日常一种行为,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但它的意义却不全在此,或者说,在满足基本生存安全的基础上(甚至不必),所谓美食的意义更是来自餐桌上的交流。因而聚餐常是联络感情的好时机。饭局上把事说好了,生意谈妥了,签单拿到了,朋友也交了,甚至还可以化敌为友,干戈成玉帛。


这样看来,吃可增进信任,或用一个术语说是“社会资本”,但也正因此,用吃来实现不可告人的“鸿门宴”或非正式关系,历来都是一种不敢见光的策略。


我们现在不谈美食作为工具被利用,只回归最日常的用餐和聚餐,从一个你身边或许也有的现象开始:为什么那些吃货们,更不可能觉得孤单?是“祸不单行”吗?还是说真有一个古老的关系,即美食能产生信任?



美食与信任


撰文|陈心想


聚餐是一种文明

是美食首先给我们带来了互信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谁能不吃饭呢。你可以不爱跳舞,不爱唱歌,不爱爬山,有很多的不爱,不爱可以不做,但吃饭就是不爱,也必须要吃的。事实上,不爱美食者会有几人?“食色性也”,圣人之言。


上至国家元首互访会晤,下至平民百姓往来走动,都少不了共餐。既然共餐,提供方尽可能提供考究的美食。有学者称,这叫美食外交。比如,近来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Charles Spence教授就在Falvour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美食外交:食物在决策中的角色评估》,从中国古代帝王宫廷宴会,到现代硅谷大公司提供员工美食,都是在利用食物可以产生亲密、信任的作用,通过共同享用美食,难度大的谈判也变得更容易,甚至还会促进公司创新。


《中国食物》

作者:尤金·N·安德森

译者:马孆 刘东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11月

食物在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作者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有研究发现,公司提供免费比萨饼比现金红包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还大。欧盟大会和G20/G7,提供的饭食都是广为世人关注的。甚至美国政府一位执行礼宾长声称:“食物是重要的(crucial),因为艰难的谈判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


聚会共餐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一大进步。共享食物在原始社会里,是在极小的亲缘共生群体里进行的,也是最早期的合作。在远古时代,狩猎和采集不是每个人每次都那么幸运可以获得猎物和食物的,获得猎物者,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共享,下次如果自己空手而回,对方也可以分享他们的食物。这样可以降低生活的不确定性,减少饿肚子的机会。工具落后时代,人们打到大的猎物,美餐的机会很少,共享美食更是联络情感和促进合作的好机会。互信也就在这种合作共享美食中产生了,即使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也可以通过共享食物,尤其是美食而获得情感和信任。


美剧《老友记》中被观众认为是吃货的大男孩乔伊。


美国文化里有聚餐(Potluck party)风俗,可以是朋友或者邻居等,安排到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家庭里,每个人带着自己拿手的好饭菜大家一起聚餐。这在我刚来美国不久,我们那个学术团体就举行了这样的活动,还有人边吃变表演,或者饭后表演。吃饭时候是自助方式,各自边吃边聊天。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新生和老生们,新朋旧友们就相互熟悉了解了。直到现在我还很怀念那时候一群年轻学子的聚餐活动呢。系里每到学期期末,某天中午就会有师生一起的聚餐,各自带来自己的拿手好菜。现在工作了聚餐,多是成年人家庭带着孩子,但聚餐功能还是没变,增加与新朋故旧的交流和情感,共享的美食增进了相互的熟悉和信任。也许这是社会凝聚力的一个来源。


食物是《老友记》每集都会用到的道具。


吃的方式

我们为何不喜欢一个人喝闷酒?


新近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吃的食物和方式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是有依据的。独自一个人吃饭,少了一种聚餐的快乐,与他人坐在一起吃饭可以分泌一种安多芬,令人愉快。和他人一起吃饭饮酒也会产生一种提高情绪的东西,是个人独自用餐所体验不到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喜欢一个人喝闷酒,总喜欢三五好友一起喝两盅。


有坚实研究证据表明,那些在一起吃免费饭的消防队员,工作效果更好。有的大学给教授们也提供免费午餐,可以促进教师交流和跨学科合作。 我曾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偶然一次遇到了他们系里老师每周一次的午餐聚餐,大概也是为着这种目的,让日常繁忙的教师们有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


美国公司的所谓智慧管理(smart management),其实质其实就在利用共享食物的这些功能。近些年美国一些大公司都提供免费午餐,比如谷歌、苹果、皮克斯、雅虎等等。他们提供免费午餐原因并不在于把员工留在公司里,而在于激发创新思维。通过提供咖啡和小吃的厨房,不同组的员工到一起互动交流,增进了解、信任与合作。


《吃》

作者:西德尼·W·明茨 

译者:林为正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06年8月

用人类学家的视角看,看似简单且平凡的 “吃”也非这样的不平凡,它的发展历程竟有这许多的鲜活内容。


美食尽管是重要的,但是大家都吃类似的或者同样的食物,还是一些人单开小灶,分出贵宾和普通客人,对信任的产生也同样很重要。芝加哥布斯商学院的Ayelet Fishbach教授以研究激励和决策著称。她和同事Kaitlin Woolley合作的论文《友谊指南:吃类似的食物可以提高信任与合作》一文报告了关于食物与信任关系的实验发现。


Fishbach他们的实验发现,即使是陌生人群体,如果提供吃的类似的食物,他们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就比那些提供不同食物的人要高。在模拟的劳资谈判方面,提供同样糖果食物的也会更容易达成友好的协议。在广告里,出现的食物与消费者的消费更像的,也更容易得到信任,但是穿同样的T恤衫却没有这个效果。


Fishbach教授说: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在利用逻辑在做决定,但他们并未意识到食物的偏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基本上,食物可被当做让人们合作并建立信任的策略。


据此有人说,青年人谈恋爱,开始就要注意对方点菜与自己的契合度。恋人首次约会,点菜也是要类似为好。能吃到一块儿去,以后才好生活。如果连一顿饭的共同语言都没有,还怎么谈以后!对食物的偏好受到个人经历影响很大,偏好类似,也说明共同经历较多,很容易相互理解对方,也更利于互信的产生。


《食物:味道的历史》

编者:保罗·弗里德曼 

译者:董舒琪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食物展现了文明的脉络,从史前到现在,再到用餐的乐趣——配料、准备和演示等各方面。这本书搜集了法、德、比、美、英等国历史学家的全面的、从史前到现在的历史味道的散文。


美食的力量

坐上餐桌,就是“我们”


《三国演义》里写,诸葛亮出山后,“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与合作伙伴早期创业期间一起吃饭喝酒,饭后一起散步,好多想法的火花都来自聚餐和散步中。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说,当年他作为副总统和卡特总统每周一聚餐,就两个人,许多事情都是这个聚餐中谈好的。不知道两位聚餐饭食是否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因为正负总统的职位而划分出饭食的等级。他们两人的供餐营造了“我们”的氛围,与他者区别开了。“我们”感正是供餐与分享美食的身份建构结果。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中的诸葛亮与刘备。


《食物的历史》里有一个几百年前发生在一个秘鲁的耶稣会士身上的故事,可以作为吃同样食物得到信任的形象例子。尼古拉斯神父作为一个新手和一位年长的修士被分派到安第斯山脉的安达曼加地区。他们翻山越岭寻找印第安人传福音。他们来到了一个部落,土著人开始对他们态度很好,但当发现他们与当地社会风俗和礼仪显得格格不入时,有人提出质疑,说他们不是真正的神父,而是伪装的西班牙人。


这使得尼古拉斯陷入生命危险之中。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那个印第安人又发话了:“不,他们肯定是神父,因为他们也吃我们的食物。”危机才这样过去了。这里关键点既有“食物”,更是“我们的食物”。“吃我们的食物”意味着一种认同,一种“我们”感,与他者区分开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旦成为“我者”,即可获得信任。


我记得自己在美国参加过的大小聚餐,大家都是一样的饭食,即使是前美国副总统的沃尔特·蒙代尔先生,一次课后他和学生们在一起午餐,也是一样的食物。尤其是美国聚餐通常是自助,样数虽多,但每人吃什么自己挑选。这给人一种比较平等的氛围,大家就不会拘束。也许吃同样的食物,意味着大家比较平等(即使是暂时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乐意花高价去和名人一起吃饭,比如巴菲特的聚餐,特朗普的就职宴会等等,尽管价格不菲。


吃的等级

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但真诚可以一致


事实上,食物是有等级性的。比如《食物的历史》里说到印度教社会里一些食物反映的阶级地位,素食主义者处于最高级,“吃肉和喝酒的人次一级,吃牛肉则是不可接触的人的典型特征”……在复杂的斐济部落里,“当不同部落的人共同就餐时,他们互相吃彼此的食物。勇士在场的时候,酋长吃捕获的猪,但不吃鱼和椰子—这些是留给勇士的。”


美食能够赢得信任还有一个原因,在远古的人那里,能够提供给别人美食共享者,一定是地位很高,很有实力的人。这样的人的能力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美食是一种信息符号,昭告共餐者,这个主家是个实力雄厚者。如同现代社会里,一些生意人开宝马车带名表等去谈生意一样,向客户展示自己的身份实力。


《食物的历史》

作者:菲利普•阿莫斯图

译者:何舒平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05年2月

食物透露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我们的角色、关系和社会地位。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绅士也好,野人也罢,究其根源,吃莫不是人类对上万年来受制于自然的反抗和恐惧。


但是,实际上社会上的人似乎不全是如此,真有实力的人,反而日常表现更平民化,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拥戴。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大腕,反倒把自己装扮得更像平民。在古代也不是每个贵族都愿意在食物上与底层人士严格分开,据《食物的历史》所载,有些还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凯撒是一位节俭的典范,“偏好平民的食物”,如粗粮面包、手工压制的干酪、二次收摘的果子,他赢得了广泛的称誉。还有,成吉思汗征服了诸多民族也不愿意“背离北方的艰苦生活”。又有拿破仑则偏好炸土豆和洋葱这样非常普通的食物。这些人物大概已经无需通过炫耀美食来抬高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了罢。


不管是美食还是平常食物,共餐者之间的平等和情感关系最重要。即使是海晏席,如果人是冷漠的,缺乏爱心的,勾心斗角的,“鸿门宴”上怎么也吃不出情感和信任吧;如果人是热诚的,慈善的,粗茶淡饭也许更能彰显其情深深,其乐融融吧。


微信聊天中的“为我们的友谊干杯”表情包,也表达了食物带来的情感期望。


一位忘年交曾送我一本《老蒲游记》,是一位倾心中华传统文化的英国绅士蒲乐道(John Blofeld)所写的自己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见闻。其中一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正好可以拿来做个例子,以说明人与人之间美食并非要事,真心才是根本的道理。


作为河北一高校青年教师的老蒲趁学校放假去五台山朝圣,路上结识了来自东北吉林年纪七十余岁的一位虔诚的朝圣客。老蒲不知其名姓,称他为“老东北人”。“老东北人”自己步行靠打零工一路从老家农村走向五台山。在与老蒲结识后,曾得到老蒲帮助,为了报答,请老蒲喝茶,是以远方的骆驼奶做的,这在“老东北人”眼里,确实是招待朋友的“美食”,可是老蒲很不习惯,自然不感觉是在享受“美食”了。


可是,老蒲为其诚心所感,为了不让“老东北人”失望,即使面对一闻就要呕吐的奶茶,他心里告诫自己:“老蒲,你必须做‘天然君子’,必须假装此茶之美味胜于天堂中所调之甘露!人家对你如此诚心厚意,若使他伤心难过,岂非可耻?”如同喝苦药一样,他终于连饮四杯,同时还要表示出陶情愉悦之神态。他说:“那是我一生难忘的苦楚,但能得到老人的心,我大为欣慰。这是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陈心想(就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编辑:阿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朋友圈 黄永玉 | 高房价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